⒈ 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,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。
引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:“適東序,釋奠於先老,遂設三老、五更、羣老之席位焉。”
鄭玄注:“三老五更各一人也,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,天子以父兄養之,示天下之孝悌也。名以三五者,取象三辰五星,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。”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食三老五更於大學。”
鄭玄注:“三老五更,互言之耳,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三德謂正直、剛、柔。五事謂貌、言、視、聽、思也。”
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養三老五更於辟廱。”
顏師古注引李奇曰:“王者父事三老,兄事五更。”
《后漢書·明帝紀》:“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祿養終厥身。”
李賢注引《漢官儀》:“三老五更,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。”
《三國志·魏志·高貴鄉公髦傳》:“其以祥(王祥 )為三老, 小同(鄭小同 )為五更。”
《北史·魏紀三》:“以尉元為三老, 游明根為五更。又養國老、庶老、將行大射之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