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同“矯枉過正”。
引漢袁康《越絕書·篇敘外傳記》:“子之復仇,臣之討賊,至誠感天,矯枉過直,乳狗哺虎,不計禍福?!?br/>《后漢書·仲長統傳》:“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,忿彊臣之竊命,矯枉過直,政不任下,雖置三公,事歸臺閣?!?br/>宋朱熹《又論仁說》:“今欲矯其弊,反使仁字汎然無所歸宿,而性情遂至於不相管,可謂矯枉過直,是亦枉而已矣。”
梁啟超《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》第四章第四節:“學問之汩沒性靈,至是已極,物極必反,矯枉過直。”
糾正過度而不能得中庸之道。《漢書.卷九七.外戚傳下.孝成許皇后傳》:「蓋矯枉者過直,古今同之。」《后漢書.卷四九.仲長統傳》:「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,忿彊臣之竊命,矯枉過直,政不任下,雖置三公,事歸臺閣。」也作「矯枉過正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