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逡巡
(1)[hesitate to move forward]∶因為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
逡巡而不敢進。——漢·賈誼《新書·過秦論上》
大閹亦逡巡畏義。——明·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
逡巡不前。
舅犯謝罪,逡巡河上。——《三國演義》
(2)[in an instant]∶一剎那
雁翎金甲逡巡得,鉤引徐寧大解危。——《水滸傳》
(3)[time flows away]∶時光消失
逡巡過了一年,當年是正月初一日。——《喻世明言》
⒈ 亦作“逡廵”。
⒉ 卻行,恭順貌。
引《公羊傳·宣公六年》:“趙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,趨而出。”
漢班固《奕旨》:“逡巡儒行,保角依旁。”
《敦煌變文集·李陵變文》:“﹝李陵﹞逡廵欲語恐畏嗔。”
宋葉適《劉靖君墓志銘》:“作邑者,要路之儲也,以改官為急,蓋有因緣屬託於破白之初矣,未有逡巡退卻於及格之際也。”
清方文《齊介人書至云宋玉叔客吳門念予甚切感而有作》詩:“曾游江南訪諸彥, 江南諸彥皆逡巡。”
⒊ 退避;退讓。
引《梁書·王筠傳》:“王氏過江以來,未有居郎署者,或勸逡巡不就。”
明陸采《懷香記·春閨寄簡》:“前日著春英去通情,要他相會,爭奈書生膽怯,逡巡畏縮,不敢進來。”
清孫枝蔚《白紵詞》:“東家年少著紫袍,君若遇之暫逡巡。”
⒋ 從容;不慌忙。
引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東海之鱉,左足未入,而右膝已縶矣,於是逡巡而卻。”
成玄英疏:“逡巡,從容也。”
唐谷神子《博異志·楊真伯》:“年可二八,冠碧云鳳翼冠,衣紫云霞日月衣,精光射入,逡巡就坐。”
宋蘇轍《潁濱遺老傳下》:“陛下端拱以享承平,大臣逡巡以安富貴。”
明文徵明《題虢國夫人夜游圖》詩:“中間一騎來逡巡,秀眉玉頰真天人。”
清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二:“上峻阪,走獨木危橋,輿在肩側,其足逡巡,二分在外,輿平如衡,無少欹仄。”
⒌ 小心謹慎。
引《后漢書·鍾皓傳》:“逡巡王命,卒歲容與。”
宋陸游《送陳德邵宮教赴行在》詩:“人才方雜沓,公仕益逡巡。”
明梁辰魚《浣紗記·演舞》:“乍進殷勤,欲退逡巡。”
⒍ 徘徊不進;滯留。
引漢王逸《九思·憫上》:“逡巡兮圃藪,率彼兮畛陌。”
《后漢書·隗囂傳》:“舅犯謝罪文公,亦逡巡於河上。”
李賢注:“逡巡,不進也。”
元無名氏《馮玉蘭》第一折:“我巴不得兩三朝飛到泉州郡,可甚的沿路只逡巡。”
清孫枝蔚《富安場》詩:“海風吹日夜,作客竟逡巡。”
陳去病《出塞望蒙古》詩:“驅車悵徘徊,臨發復逡巡。”
⒎ 拖延,遷延。
引《晉書·劉頌傳》:“昔魏武帝分離天下,使人役居戶,各在一方;既事勢所須,且意有曲為,權假一時,以赴所務,非正典也。然逡巡至今,積年未改。”
唐白居易《重賦》詩:“里胥迫我納,不許暫逡巡。”
明陳汝元《金蓮記·湖賞》:“既勞撮合,毋得逡巡。”
⒏ 遲疑;猶豫。
引《北齊書·神武帝紀下》:“帝復録在京文武議意以答神武,使舍人溫子昇草勑, 子昇逡巡未敢作。”
唐獨孤及《直諫表》:“陛下豈遲疑於改作,逡巡於舊貫,使大議有所壅,而率土之患,日甚一日。”
茅盾《有志者》六:“筆尖兒再逡巡落到紙面的時候,燉著的咖啡放出絲絲的細聲音。”
⒐ 頃刻;極短時間。
引唐張祜《偶作》詩:“徧識青霄路上人,相逢祗是語逡巡。”
明賈仲名《金安壽》第三折:“正是春天,又臨夏暑,頃刻秋霜,逡巡冬雪。”
《古今小說·簡帖僧巧騙皇甫妻》:“逡巡過了一年,當年是正月初一日。”
⒑ 月暈。
引明楊慎《丹鉛總錄·吳泉》:“月暈,謂之逡巡。”
向后退。《莊子.秋水》:「東海之鱉,左足未入,而右膝已縶矣。于是逡巡而卻。」漢.賈誼〈過秦論〉:「秦人開關而延敵,九國之師,逡巡遁逃而不敢進。」也作「逡循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