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古代宮中的近侍小臣。多以閹人充任。
引《詩·秦風·車鄰》:“未見君子,寺人之令。”
鄭玄注:“寺人,內小臣也。”
《周禮·天官·序官》:“寺人,王之正內五人。”
鄭玄注:“寺之言侍也。”
賈公彥疏:“云寺之言侍者,欲取親近侍御之義,此奄人也。”
《左傳·僖公二年》:“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。”
杜預注:“寺人,內奄官豎貂也。”
自東漢始即以稱宦官。 《后漢書·宦者傳序》:“閽人守中門之禁,寺人掌女宮之戒。”
《新唐書·于志寧傳》:“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,輕忽高班,陵轢貴仕。”
清昭槤《嘯亭續錄·御前大臣》:“本朝鑒明弊政,不許寺人干預政事,命內務府大臣監之。”
古稱宮內供使令的小臣。即后世所稱的宦官、太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