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亦作"椎結"。 2.一撮之髻,其形如椎。《史記.貨殖列傳》:"程鄭,山東遷虜也,亦冶鑄,賈椎髻之民,富埒卓氏,俱居臨邛。"《漢書.李陵傳》:"兩人皆胡服椎結。"顏師古注:"結讀曰髻,一撮之髻,其形如椎。"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.婆羅痆斯國》:"或斷發,或椎髻,露形無服,涂身以灰,精勤苦行,求出生死。"郭沫若《女神.湘累》:"老翁一人,銀發椎髻,白須髯,袒上身。"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區。 3.漢梁鴻妻孟光"椎髻,著布衣",愿與"梁鴻"俱隱。后遂以"椎髻"形容為妻賢良,衣飾簡樸,與夫共志。
(好工具)⒈ 亦作“椎結”。
⒉ 一撮之髻,其形如椎。
引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程鄭,山東遷虜也,亦冶鑄,賈椎髻之民,富埒卓氏,俱居臨邛。”
《漢書·李陵傳》:“兩人皆胡服椎結。”
顏師古注:“結讀曰髻,一撮之髻,其形如椎。”
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婆羅痆斯國》:“或斷髮,或椎髻,露形無服,涂身以灰,精勤苦行,求出生死。”
郭沫若《女神·湘累》:“老翁一人,銀發椎髻,白須髯,袒上身。”
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區。 唐李咸用《和吳處士題村叟壁》:“椎髻擔餔餉,龐眉識稔年。”
宋梅堯臣《送廣西提刑潘比部》詩:“桂林地險通椎髻, 陽朔峯奇削劍鋩。”
清夏燮《中西紀事·五口釁端》:“竊懼東南異日之憂,不在長毛,而在椎髻也。”
⒊ 漢梁鴻妻孟光 “椎髻,著布衣”,愿與“梁鴻”俱隱。后遂以“椎髻”形容為妻賢良,衣飾簡樸,與夫共志。參見“椎布”。
引明吳從先《金小品傳》:“澹泊以明得意,即椎髻而前,守約以示無求。”
清唐孫華《遣家人迎內入都》詩:“啼妝應損當年面,椎髻須留見在身。”
王闿運《蔡夫人墓志銘》:“姜生游學,婦織姑炊,割彼私孌,坐駛芳時,椎髻偕隱。”
發髻之形如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