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謂前后相合,合乎同樣的規矩法度。
引《晉書·周訪傳贊》:“曰子曰孫,重規疊矩。”
唐楊炯《少室山少姨廟碑》:“天子建德,重規疊矩。”
清龔自珍《大誓答問第二十》:“偉哉此論,與季長重規疊矩。”
⒉ 比喻因襲、重復。
引《宣和書譜·李磎》:“如磎能破萬卷之書,則其字豈可以重規疊矩之末,當以氣韻得之也。”
姚華《論文后編·目錄中》:“一書既成,十有九序;或前后兩序并備;甚則前序纍然,若重規而疊矩也。”
規、矩各相重疊。比喻情事相同。三國魏.明帝〈改元景初以建丑月為正月詔〉:「此歷數之序,乃上與先圣合符同契,重規疊矩者。」也作「重規襲矩」。
如:「不好的制度就應該改革,不要重規疊矩,毫無進步。」